|
应华亮校友应华亮 在梦想的地点相遇 校友名片: 应华亮,2004届实用英语专业毕业生,首届“越州俊秀校友”获得者。现任绍兴七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绍兴扬泰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绍兴市乡村振兴带头人、绍兴市柯桥区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客座教授。 校友寄语: 此心安处是吾乡,家乡是让我们魂牵梦萦的地方,我要做的就是成为杠杆,撬动更多力量,让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让自己的家乡走向辉煌。 2004年7月,应华亮在越秀毕业后,以他良好的英语口语能力,被绍兴钱清一家外贸企业录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实践,他就被公司作为外贸业务骨干派往驻迪拜工作。应华亮十分珍惜在国外工作的机会和历练,他以努力工作和出色的业绩,很快从一名普通的外贸业务员成长为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同时,在国外和国内从事纺织外贸工作实践中,他十分注重为今后的创业做好积累,认真学习并系统掌握了外贸业务的整体流程和方法。 2011年,应华亮离开了工作的外贸公司,在中国轻纺城——绍兴柯桥创办了扬泰纺织品有限公司,专营对外纺织贸易业务。他以良好的业务积累和勤奋工作,很快获得了创业的成功,实现了基本保持每年销售额1000多万美元的良好业绩。 作为一名来自乡村的大学生,应华亮在事业成功后,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家乡,他说,“我从小在村里长大,大学在绍兴,工作在绍兴,每天感受着家乡的变化”。而应华亮的家乡绍兴柯桥区稽东大桥村,自然资源贫瘠,缺乏产业支撑,土地大多荒芜,劳动力大量外流,是不折不扣的“经济薄弱村”。为了帮助家乡改变“经济薄弱村”的现状,应华亮决定乘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春风,借势发展自己的家乡。2018年初,他携手家乡的六位乡贤成立绍兴七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把他多年经营外贸公司所得的资金拿来投资了“七竹”,开始了带领乡亲们发展现代农业农村经济的二次创业。 事业成功后的应华亮一直十分关心母校的建设和发展,始终不忘自己的学弟学妹。2018年他捐赠60万人民币设立“应华亮校友奖学金”。每年为学校的新生和即将离校的毕业生讲自己的求职和创业经历,自己掏钱给他们买教材和教学道具,还招聘毕业生进自己的公司,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带他们参加柯桥纺博会、上海面料展和广交会,吃住费用全部由他承担。他还担任越秀和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绍兴市翻译协会副会长,越秀校友总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 创业强村 建设百亩荒废土地
应华亮毕业后,在柯桥开了一家外贸公司,生意做得有声有色。但他始终牵挂着家乡——大桥村的发展。 彼时的大桥村,几乎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年轻人大多外出发展。2017年底,村干部把应华亮“请”了回去,希望他带领乡亲共同致富。2018年初,他联合几位乡贤,合伙创立绍兴七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他向村民们郑重承诺:凡是大桥村的村民,都能在公司入股。公司10%的原始干股分给村集体,土地流转费用的20%也将作为服务管理费交由村集体支配。今后公司盈利,10%的利润归村集体;若经营不善,亏损算公司的,村民的股金不受影响。 虽是跨界创业,但应华亮一点儿也不含糊。他请来专家为村子“把脉”,进行了半年的研讨设计,又前往西安、成都等地考察。“现在我们正和省农科院专家合作开发菌菇种植基地,发展菌菇采摘体验和研学游项目”。应华亮说接下来还有个美丽田园项目,将“花稻粮”共生和农事体验活动结合起来,“到时候分包给农户经营,带动村民一起参与新业态建设”。
生态富村 吸引更多人才回归
“把生态转化为财富”。这是应华亮和他的团队确立的一条发展路径。 “尽量用有机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这是应华亮经常嘱咐员工的话。应华亮并不急于把利润最大化。他说,从小在这里长大,对这片土地是有敬畏之心的。作为村里的第一批返乡创业者,在应华亮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创客”涌入这片希望的田野干事创业。
文化兴村 让乡野飘荡书香
2020年9月,应华亮在家乡运营起了第一家书屋“榧香书舍”,村里的孩子在课余时间有了去处。他还为稽东镇中心小学捐赠奖学金,鼓励学校营造阅读氛围,尽其所能拓宽孩子们的阅读量。 应华亮在书舍建起英语角,把越秀的外教请到书舍,定期与孩子们互动。“孩子们兴致很浓,到了饭点都不愿意走”。最近,应华亮又跟绍兴文理学院的老师对接,计划着把美术、音乐等专业老师也引过去。接下来,应华亮打算和几位返乡创业青年一起,利用社会资源,让村里的留守儿童们在这个新添的“家”中感受到更多温暖。 返乡,源于浓浓的乡愁。应华亮要把根扎在家乡,也希望和更多人一起努力,让家乡变得更美丽。应华亮希望,像他这样的“归雁”能够再多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