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徐真华校长游绍兴

绍兴有2500多年的建城历史,人文荟萃,底蕴深厚。今天当我们行走在浙东大地,我们能深切感受到,那些耳熟能详的伟大名字仿佛穿过历史的帷幕正向我们走来,与我们交谈。

20世纪30年代以来,绍兴境内或旧辖相继发现了位于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大量新石器时代的出土文物表明,越州先民早在八千年前已经在这里垦殖渔猎,繁衍生息。

宋代孙因在《越问·序》中写道:“越,古舜禹之邦也。古有三圣,越兼其二焉。”这三圣就是上古华夏文明的拓荒圣贤尧、舜、禹。而绍兴正是舜、禹两帝兴农、治水、安邦之地。作为父系氏族社会部落联盟的首领,舜继承尧的衣钵,普施德政,开创纳谏机制,立五年一巡守,三载一考察的官吏考核机制,举贤任能,清正廉明,“百姓归之若水”。今绍兴上虞境内仍有舜山、舜江等遗迹。尧舜时,连年洪水,民久苦其害。禹受舜帝禅让,矢志治水,改堵为疏的治水方法,十三载栉风沐雨,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就发生在越州大地。《史记·封禅书》记:禹治水成功,在会稽大会天下诸侯。“周行天下,归还大越,登茅山,以朝四方君臣,观示中州诸侯……遂更名茅山曰会稽之山。”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大家一定不陌生。当年越国重臣文种与范蠡分工,范蠡陪勾践一起到吴国当俘虏、当人质。文种则留在越国代理朝政,并定下7条计谋灭吴。结果只用了3条就把吴国灭了。第一条是美人计,把有“沉鱼落雁”之容的诸暨美女西施献给吴王夫差,以使他沉溺于女色而荒于朝政;第二条是离间计,收买夫差重臣伯嚭,让他挑拨夫差与伍子胥的关系,借刀杀人,排除越王复国的劲敌;第三条是荒土计,给吴国制造灾荒,让老百姓饱受饥饿之苦。公元前473年,勾践完成了雪耻复国大业。据《荀子王霸》,挟灭吴的余威,勾践亲率大军北渡淮水,召集齐、楚、秦、晋等诸侯会盟于古薛城(今徐州一带),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可是帝王之家的逻辑总是那么残酷,“狡兔死,走狗烹”,在灭吴的庆功宴上,勾践召见大夫文种,说:大夫有七术,寡人用其三而灭吴。今尚余四,卿可用之,至地府为孤破吴人之阴魂。临走留下一柄剑。文种轻叹一声,缓缓拿起宝剑,轻轻抚摸着剑身,剑柄上“属缕”二字赫然在目。啊“属缕”,是你吗? 这不正是吴王赐死伍子胥的那把宝剑吗? 也罢,宝剑伴忠魂!文种没有犹豫,旋即拔剑自刎。

岁月沧桑无法抹去复归尘埃的壮烈生命,今天在绍兴市越城区卧龙山麓府山公园内越大夫文种墓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供后人瞻仰。

据说越王勾践复国以后也曾邀请孔子到越国讲学,孔子那时已成为儒学宗师,带着一众弟子来到会稽山下,准备输出他的仁学、礼学。但是勾践对这一套似乎并不感兴趣,以“越人好战”为借口拒绝了孔子。于是就有了清代蒲松龄那豪气干云的诗篇:百二秦关总属楚,三千越甲可吞吴。后来楚汉争霸,项羽带领八千子弟兵在江东起事伐秦也是在浙东这片土地上。

汉朝末年群雄并起,诸侯割据,形成尔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纷争时局。孙权曾被东汉朝廷册封为讨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驻山阴。建安5年,亦即公元200年,其兄孙策遇刺身亡,时年孙权18岁。仰仗着父兄开创的基业,孙权统一了江东六郡,抗衡曹魏与蜀汉。孙权武备不及曹孟德,文思略逊刘玄德,何以成就了割据江东的一番霸业?

依笔者愚见,孙权之长,长在用人。

一是尊重前朝老臣。张昭、顾雍都是江东元老,张昭爱摆老资格,且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与孙权政见相左,有时还在言语上顶撞吴主,有时甚至生气不上朝。孙权不以为忤,甚至亲自登门探望并“深自刻责”;二是举贤荐能,用人观大节而略小过。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凌统等一批中、青年才俊先后得到重用,并统领军队,屡建奇功;三是正心诚意,体恤部下。孙权纵横江东五十余年,没有枉杀过属下的文臣武将。曹操则不然,孟德爱才但不惜才,他杀孔融,除杨修,连被他赞为“吾之子房”的荀彧也未能幸免。

喜欢富春江,不仅仅因为它独步天下的秀美景色,南朝文学家吴均称其“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喜欢富春江,更因为江畔坐着西汉高士严子陵:“所钓不在鱼,挥纶以自适”,为富春江的千秋画卷注入了不朽的灵魂。

严光,字子陵,西汉名士,会稽余姚人。严光是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公元25年,刘秀在千秋台称帝,延揽天下英才,辅助中兴大业,成为一代明主。刘秀当然记得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老同学严子陵,先后三次遣人派车,诚意相邀,入朝共襄治国理政之道。严子陵则我行我素,不止一次断然拒绝刘秀的“诱惑”,坚持弃绝世务,隐于山野的价值追求与行为准则。末了迁居桐庐,躲到富春江边耕读垂钓,以避世利。他的从容随意,他的镇定自若,不张扬,不逼仄,执意“不在朝”的自由开启了另外一种人生。北宋杰出的政治家范仲淹在《严先生祠记》中赞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陆游以诗言志,说得更彻底也更深刻:“人间著脚尽危机,睡觉方知梦境非。莫怪富春江上客,一生不厌钓鱼矶。”

从绍兴驱车往西,柯桥区钱清乡的界碑很快映入眼帘。车到钱清,“一钱太守”刘宠的故事油然入脑。刘宠,东汉贤臣,建和元年(147年)出任会稽太守。任职郡守时除苛政,禁非法,清廉简朴,勤政爱民,政教明肃。上得朝廷信赖,下受百姓拥戴,后因政绩卓著,应调入京。

临别,百姓自发送行。“山阴县有五六老叟,龙眉皓发,自若邪山谷间出,人赍百钱以送宠。”(《后汉书·循吏列传第六十六》)刘宠为不违逆越中父老心意,特取钱一文,以示谢忱。船至浦阳江心,刘太守将收取的一枚铜钱抛入江中。尔后,乡人感恩刘太守之德,便把浦阳江改称为钱清江,并在江边造刘太守庙,自此原本混浊的河水变得清澈见底。清乾隆有诗评价:“循吏当年齐国刘,大钱留一话千秋。而今若问亲民者,定道一钱不敢留。”

爱好音乐的人没有不知道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嵇康。嵇康生性刚直,不屑于机宜,不阿附于势,不取媚于权,行必直道,言必直论,秉公而任自然,对司马氏当道的种种劣迹,多有冒犯,为司马昭所不容。嵇康是竹林七贤之首,祖居会稽郡上虞长塘,那里有一个叫广陵的村子,是后人为纪念嵇康而特意命名的,因为被司马昭杀头的那天,这个美男子慷慨抚琴,留给世间一曲《广陵散》,终成绝唱。

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均为六朝贵族,晋永嘉之乱后,从北方迁居会稽,尔后两大家庭中的领军人物王导、谢安及其后人在江左五朝(晋、宋、齐、梁、陈)的门阀政治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东晋政治家谢安是王羲之同时代人,曾任会稽内史。谢安多才多艺,不仅工行书,通音律,还善政务。史称谢安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颇有宰相气度。但是谢安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杰出的军事才能,作为东晋淝水之战的总指挥,他以区区8万之众,击败前秦大将苻坚率领的80万大军,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两晋时期谢氏家属名满天下,谢家另一位不能不提及的人物当数南朝宋文学家,谢安的侄曾孙谢灵运(曾任会稽太守)。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擅诗文,兴文学。元嘉年间,人才辈出,谢灵运与颜延之、鲍照以他们杰出的文学才华并称为“元嘉三大家”。谢灵运的诗歌以山水田园为主题,独树一帜,为后世的山水文学开宗立派。

爱好书法的自然崇拜王羲之。王羲之,琅琊(山东临沂旧称)王氏,也就是那个“旧时王谢堂前燕”里王家的孩子。大约5岁时,他随家族南渡到了绍兴,在绍兴长大并做到了会稽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兰亭集序》的故事就发生在他退休的前两年。那时的王羲之已经50岁了,他在游记里这样写道:

永和九年三月初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我和老老少少一帮亲友一同相聚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山上春游。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竹林。我们引溪水作流觞的曲水,玩曲水流觞的游戏。从小玩到大,现在我已经老了,玩着玩着,仍然能找到自己最开心的状态,那种云淡风清、草木疏朗中微醉微醺的感觉真好。我们仰首观览宇宙之浩大,俯身体察大地之广袤,非常快乐自在,整个人都放松下来了。可惜啊,越是开心的时刻,时间过得越快,古人说死与生毕竟是件大事。这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宿命,也是每一代人共同的痛楚。每次读到前人写的感叹,我都深受感染,所以我要记下今天发生的事情,希望后人读到时能一起分享我此时的心情……

这篇成为书法传奇的手稿大致是这个意思,“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踏青、饮酒、赋诗。而从诗韵酒香中飘逸出来的则是书法家难以掩饰的悲哀;岁月迁流,生命无常。恰如夫子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与生命相比,是能量更大份量更重的存在,以生命之脆弱岂能抵御强大如斯的冥冥时序。

王羲之另一件传世珍宝是《快雪时晴帖》,这件宝物辗转到了乾隆手上,他在紫禁城里为自己修建了一个书房,取名“三希堂”,专门珍藏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快雪时晴帖》现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那是一封没头没尾的短笺,原文是: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当代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总结晋人之美:一是发现了山河之美,天地自然之美;二是发现了人类自己,人的自由与自主意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王羲之随手上百个字,把老友深情挥洒得尽善尽美。

唐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鼎盛时期之一,晋室南渡之后,北方世族大家对秀丽壮美的越中山水情有独钟。彼时,有“画绝、文绝、痴绝”“三绝”美称的东晋杰出画家、诗人顾长康喜游历,一次他从会稽回,人问山川之情状,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山阴道上,峰峦叠翠,白云悠悠,清流注泻。”《世说新语·言语》自钱塘至绍兴,经浙东运河、曹娥江、剡溪、嵊州、新昌直至台州天台山,浙东的山河楼台上“镌刻”着1500多首唐诗,无数历史遗存和人文典故塑造了浙东大地的山水之美、唐诗之美、人文之美。且听曾任会稽刺史(845-846)的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如何吟唱《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说起唐诗,各位同事一定记得南宋爱国诗人陆游。陆游也是会稽人。1151年春,陆游独自游览沈园,偶遇10年前在母命难违的情况下被迫休掉的原配妻子唐婉和她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唐婉征得丈夫同意后差人给陆游送来酒菜。陆游心生怅然,在沈园的墙上写下了一首词《钗头凤》,随即黯然离去。据传唐婉在读到“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这首词后哀伤万分,也和了一首《钗头凤》,并在这次相遇后不久便忧郁离世。唐婉《钗头凤》的开头是这样写的:“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陆游70岁时归隐山阴农村。1203年初夏的一天,绍兴三山一所破旧的草堂边,78岁的陆游与63岁刚到绍兴府赴任的辛弃疾相遇了。诗人和将军词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久久不肯松开。他们回顾生平往事,想当年,一个是“万里觅封侯,匹马戌梁州。”一个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遥望过往的峥嵘岁月,有“峰火扬州路”的不堪,有万里疆场纵横的豪情,也有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困顿与无奈。晚年的陆游和辛弃疾就在这样的唱和中,在冰河铁马鼓角争鸣的梦境里走向了他们生命的终点。需要啰嗦一句的是,84岁那年,也就是陆游辞世前一年春天,他又写下了:“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而陆游的绝笔《示儿》则倾注了诗人临终时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各位到鲁迅故里去游玩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在同一街区的沈园,一座小巧别致的江南旧屋,也是绍兴唯一保存至今的宋式园林,那里记录了陆游和他的前妻唐婉凄美的爱情故事。

说完了陆游,不能不说同是会稽郡人的明代最伟大的诗人、画家徐渭(徐文长)。徐渭是中国艺术史上耀眼的星座,作为“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他在文学、书法、音乐、绘画、戏曲、杂剧等诸方面都有别开生面的非凡成就,他甚至还精通兵法。一如荷兰的梵高,徐渭一生郁郁不得志。他明明自负于才华,却屡屡失意于科举,他的学生都已高中进士,而当老师的却八试落第。就连夫妻感情,也多波折,四次婚姻,皆以失败告终,最后一次所娶张氏,竟为文长所疑杀。尔后他的恩人,浙江巡按御史胡宗宪因严嵩案受牵连而被捕入京,不久便冤死狱中。徐渭受惊,他痛苦的灵魂再也无法忍受这无常的世事而终于精神分裂,行为乖张至极,癫狂自残,与至友交恶,乃至杀死继室获死罪下狱,被囚七年后幸得张元忭等友人救免。可怜一代奇才,遭遇如此无常之命运。一首题《墨葡萄图》颇能说明画家胸中的块垒与苦楚:“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令人惊奇不已的是,徐渭从生前穷困潦倒到身后扬名天下,时隔仅仅三年,不得不说这是造化的命运之神对诗人画家的刻意捉弄。

徐渭的书画对后世影响极大,清代郑板桥有一枚闲章,自称“青藤门下走狗”,齐白石则说“恨不早生三百年,为青藤书屋主人理纸磨墨”,吴昌硕称他是“青藤画圣”。青藤书屋就在绍兴市区的大乘巷内,那里是徐渭幼年读书的地方,书屋南边的天井里植有青藤,筑有一方水池。墙上的画像两侧有他自拟的对联:“几间东倒西斜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生前他曾格物言志:“璞中美玉石般看”。他的墓园门口也有一副对联:“一腔肝胆忧天下,满腹经纶传古今”,那是后人对他的评价。

哲学爱好者一定知道17世纪的会稽人王阳明,一位在中国思想史上可以与孔子比肩的伟大思想家。王阳明一生中最为开心的6年讲学时光是在绍兴度过的。他将早年提出的学术思想加以总结完善,提升到了炉火纯青的圆融境界,完成了别具一格的“阳明心学”思想体系(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是他留给世人的警世恒言。

清代文学家、史学理论家、方志学家章学诚也是会稽人,史称章学诚是中国古典史学的终结者,中国方志学的奠基人,他用毕生精力撰写的《文史通义》与唐代刘知几的《史通》齐名,并为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双壁”。

明末清初经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天文学家黄宗羲祖籍会稽余姚,与顾炎武、王夫之、唐甄并称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黄宗羲是明朝“东林七君子”之一黄尊素的长子,他继承父亲遗志,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民主思想,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帝王的“一家之法”,从而保障普通民众的生命权利。

自古至今的古文选读,最受读者欢迎的古典读本当数《古文观止》。这部文学读本,前起先秦,后至明末,全书12卷,历朝历代文采斐然的散文名篇,词句清丽的骈文佳作尽列其中,无论叙事、评述,也无论议论、抒情,文笔清朗,简繁适宜。各种文体,各种流派,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得以广收博采,且详略得当,诚为历代读书人推崇的启蒙读物。

这部完美读本的选编者不是别人,正是清代山阴县人吴楚才和他的侄子吴调侯。楚才年少时患足疾,及至弱冠之年,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第。后在其叔父的帮助下,到福建府衙任幕僚,同时在私塾谋得一教职。期间吴楚才沉湎古籍,博览群书,对历朝历代名篇佳作,都能如数家珍般一一道来,竟成饱学之士。康熙三十年,吴楚才决定选编一部包罗历代古文精华,可供后辈学子代代传诵的美文汇集。康熙三十三年,《古文观止》编纂完成,文集以年代为经,以作家为纬,选录自春秋战国至明末约三千年间名篇名作222篇。吴楚才叔侄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文坛学界的崇高名望,凭着一股刻苦钻研,为后世立标杆的执念,摆脱了平庸,完成了寒门子弟的神圣逆袭。

中国近代革命家、辛亥革命江南三杰:陶成章、徐锡麟、秋瑾都是绍兴人。遗憾的是,光复会领袖陶成章竟死于自己的革命同志之手,坊间传闻是蒋介石派人暗杀了陶成章。反清义士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后被捕。1907年7月7日,也就是安庆起义的第二天,安庆抚院门前,人声嘈杂,挤满了看热闹的人,一个被五花大绑的中年汉子步履蹒跚地走向刑场。他高昂着头颅,嘴里大声骂道:

我不对满虏下跪,要杀就杀,快点动手吧!刽子手们恼羞成怒,举起了鬼头刀,中年汉子应声倒下。随后一名凶手手持尖刀,将中年汉子剖腹挖心。这个中年汉子就是革命志士徐锡麟,殉难时年仅34岁。据传,徐锡麟的心脏曾被刽子手炒食。安庆起义事败后秋瑾在绍兴被捕。史料记载,当时县衙一官员,同情革命,曾暗示秋瑾即时遁去,秋瑾回答说:革命是需要有人流血的。她义无反顾,回到市内卧龙山北她任校长的大通学堂,那是辛亥革命前夕光复会密谋皖浙起义的重要据点。7月13日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在狱中,她拒不供认,写下了“秋雨秋风秋惨烈”七个大字。1907年7月15日凌晨,鉴湖女侠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城内的轩亭口,时年32岁。而老百姓围观秋瑾被杀的情景则被鲁迅写进了小说《药》。

近代以来,绍兴更是人才辈出、群星荟萃。绍兴乡贤蔡元培、蒋梦麟、何燏时、马寅初曾先后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竺可桢曾任浙江大学校长。教育家蔡元培更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有“中华民族脊梁”盛誉的鲁迅先生,以及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位总理周恩来也都是绍兴人。不说别的,当选全国两院院士的绍兴籍科学家多达80人。绍兴重文重教有其深厚的传统,且以位于上虞市郊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为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吸引了经亨颐、陈春澜、夏丏尊、李叔同、朱光潜、吴梦非、丰子恺、匡互生、杨贤江、范寿康等一大批学界大师驻校任教;蔡元培、黄炎培、胡愈之、何香凝、俞平伯、柳亚子、陈望道、叶圣陶等先后来校讲学。今天春晖中学后街上,当年大师们一幢幢简朴的旧居保存完好,作为春晖中学历史文化名人纪念馆向晚辈后学昭示着大师们熠熠生辉的思想之光。

坊间说绍兴文化的标志物是三只缸:酒缸、酱缸、染缸,那真是太委屈绍兴了。

以绍兴历史文化之开阔、厚重、从容、多元与丰富,说绍兴是中国人的文化之都、思想之都、精神之都,当不为过。(徐真华)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技术支持: CLOUD
  • 首页
  • 电话
  • 留言
  • 位置
  • 会员